|
彻底的悲剧。以女权先锋模范而培养的“圣女”,真正束缚她的不是有形的男性,而是无形的男性,是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思等男性学者的理论,是那个嘴上说着完美女性,但实则把她当做人型雕像一样操控的法西斯主义的母亲。一个在自己的房间里喝着仆人准备的下午茶的资产阶级女性如何指引无产阶级的革命?被构建出来的领袖是虚假的,她们谈论的政论是虚假的,母亲的爱也是虚假的。她只是想要一个完美无瑕的自己罢了。捏出来的女儿失败了,杀了就完了。最后三枪,一枪在私处(性),一枪在胸口(爱),一枪在脸上(思想)。母亲是父权制的刽子手,亲手抹杀掉追求自由的女性。 |
|
看不下去啊… |
|
流水账,重点放在家庭内部尤其母亲的疯狂自私上,背景、理论等蜻蜓点水,最后连悲剧都算不上。 |
|
任何大家长控制下所声称的自由都是假的自由,不存在,也绝无权利可言。看一半就猜到杀死她的凶手是谁,但还是震惊于这个过程,那个时刻。她不是她的女儿,只是她控制与物化的工具。更难接受的是,这居然是真人真事。听着最后法庭自述,在她那自认合理通顺的逻辑中,会觉得她难道是早就疯了,还是隐性的反社会人格?她没有感情得可怕。 |
|
惊叹于它的前卫又错愕于它的可悲,希尔德加特的一生始终是被近乎神性般的真空建构,她就像那被任人泥塑的雕像,被抽空了鲜活的“人”性,没有了生命力。即便有着弗洛伊德的性别观、尼采的胸襟、马克思的思想,她终究是被“男性”所构建而不允许拥有自己的主体性,正如她对她母亲所控诉的“你只是表现得像个男人一样”,从这点又足以可见父权制的顽固性与难以撼动性,实在让人可悲又令人愤懑,有时候会思考,女性该如何在父权社会去书写自己的语言、去构建自己的体系 |
|
奥罗拉的控制欲其实所有为人父母者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点儿,这就是我害怕成为母亲的原因,如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能做到不去控制孩子呢? |
|
30年代的西班牙,一个女性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却源自一个极端法西斯主义的老妈,源自一个社会达尔文式的优生学的个体实验(不好意思尼采又一次被纳粹化了),非常有意思,也注定了其反抗根本就是悲剧性的:自由意志永远只是一个幻觉而已 |
|
很多电影手法考究而老套,技法上用力过猛。对真实的Hildegart而言,男人的戏份没有这么重。 |
|
你只是我的复制品,你的不完美,也是我的错,所以我要与你一起玉碎。 |
|
现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母亲 |
|
这是疯了吗 |
|
这次圣塞怎么都这么好看,百年前的历史人物故事拍得那么稳准狠,也如同故事里这个最终毁灭的完美雕塑,更吻合当下的虎妈和性别意识觉醒(虽然百年前也如此)。你的性器官是弗洛伊德,胸膛是尼采,头脑是马克思。最终也是三颗子弹毁灭完美人类。 |
|
西班牙鸡娃祖师奶和她的笼中神鸟 |
|
《红色圣女》希尔德加特中了三枪,一枪在私处,一枪在胸膛 一枪在头部,子弹来自她的母亲…… |
|
画面很美,故事后半段有些许混乱,雕塑的意象其实表达的不好 |
|
希德加特·罗德里格斯是西班牙30年代的一位早熟且多产的作家,她的母亲将她培养成为未来女性的典范…… |
|
圣女到魔女的黑化,规训之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边在解放,一边同样在解放,只是以另一种形式来实现。 |
|
推翻君主制走向共和的西班牙陷入混沌时代,庞大的底层群体还处于文盲无知的状态,更容易追随那些天然带有“光环”的公众人物。横空出世的“神童”少女必然会吸引众多追随者,为反抗与解放的斗争增加命运般的神奇色彩。然而,带领社会解放女性、保护妇女权益的人,自己从躯体到精神都被禁锢,从未获得真正的自由。呼吁女性独立、发出声音的人,自己的意识和语言却被尼采,马克思等男性思想所占据捆绑。象征觉醒的红色圣女是个诞生于父权统治与家长制之下的怪胎和牺牲品,处女-荡妇二元论的另一个极端。被三枚子弹扼杀的自我意识告诉我们女性依旧处于危墙之下。 |
|
总觉得板鸭女权电影路歪了……太刻意造作 |
|
正在惊叹于最小单位的女权主义社会如何建立和瓦解,结果发现是真实故事改编,超现实曾经存在于现实中,像幽灵一样。 |
|
可能隐喻过深,让我看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故事讲得不太精彩。26分钟弃。 |
|
主题老套 概念先行 |
|
虚幻缥缈的,无论如何也无法跳脱小我的自以为是的革命者 |
|
“希尔德加特计划失败”,惊出冷汗。像个男人一样的母亲塑造出男权眼里的“好”女权主义者,以弗洛伊德、尼采和马克思组装起来的雕塑,实质上是极权主义的碑。 |
|
无论集权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理念之争、或绝对理性和感性的拉锯战都只是核心论点“女权和伪女权”中的一环,三个论点以爱情为基调形成互文,正如太宰治《斜阳》里的序言:我确信,人类是为了爱情与革命而降生于世的;此片的书写更为浪漫:革命如爱情一般激情四射,爱情也如革命一般轰轰烈烈。她被射中三枪,若干年后报纸上、电影里依然能够再现她的模样。 |
|
6.3 母亲这个角色的矛盾性塑造还不够,她所灌输给女儿的一些思想知识和自身的行为完全是违背的,如果是一个手握上帝权力造人的角色没必要附加女权、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思等等这些标签,它们汇集在一起所结出的果是反上帝,反权力的 |
|
做作有余的西班牙版《好东西》。。。 |
|
今年最棒的电影。女人被母上制造,按标准培养,当女人有了违背母上的思想,即刻被当做有瑕疵的雕塑作品被毁掉。女人物化女人。三枪开在阴部、心脏、大脑。电影的色彩应用很棒。 |
|
你为何选择从政维利奥拉先生 |
|
这两年关于女性觉醒、独立之类的作品越来越多,挺好,半边天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本片妙在刨的是“父权”的根儿,批判的是专制 压制 控制,这不止体现在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上 …… |
|
Aurora性格成因的探究,Hildegart之于当时女权的进步性,男性创造的理论无法喂养出女性的独立思想人格,单方向的自上而下难以改善底层女性的生存,实践永远大于理论,集体必定会削弱个体的锐利等等……每一个值得深入的角度都被轻轻带过了,到底谁想看性缘脑追求“自由恋爱”的猎奇版时装剧啊?与忠实于事件本身的文字比起来,为了讨好感官而拍出来的东西毫无意义。 |
|
尽管是真实事件改变。情节也过于简单。当造物者开始造就自己的女儿。神童不过是工具而已。 |
|
三枪很有意思 |
|
妈妈像鹰 |
|
8.6分,特别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物化女性,更难以接受的不是男凝,而是披着“母性”的“男凝”,是一种否定性别,否定自由,否定底层,崇尚自我,崇尚秩序,崇尚理论的“女性”。单单从特意选取不识字的女保姆,可以看出母亲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她的理念并不是追求平等,而是秉着一种病态的自恋者身份完成自我的救赎。
此片母题不能仅从女性主义出发,潜藏着的更是一种伪人的极端式人性。母亲的集权制做法,正如女儿所说的法西斯主义一般,不管他人意愿,只管将自己思想灌输到下一代人身上,孩子成为自己实现理想追求的工具,甚至成为了报复社会的工具——可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想法都是父母的一种自恋式做法。
“有着弗洛伊德性欲观,尼采胸襟,马克思思想”这话实在是太精彩了,但越集权式的教育,便越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啊。 |
|
原声很棒! |
|
这是个很复杂的内核,但是人物的塑造的确欠立体了些。 |
|
悬疑感不强,影片一开始就告诉了故事的结尾。不过故事还可以,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有影响,或多或少。 |
|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片子最后那一刻到来时还是被震惊到。偏执了二十年直到最后的疯狂,我觉得单亲是个原因。人的想法其实需要一些干预和纠偏。 |
|
女主的母亲口口声声要把女儿培养成自由的代表,女主具有丰富的学识、卓越的思想,但是女主只是母亲手中的提线木偶。作为一名被培养的神童,其思想的复杂让她更早的具有了成年的独立的能力,但其母亲对她的操控,让她即使成年也不具有选择的权利,而其母亲所谓的自由更是虚妄。女主想要为女性争取自由,必须先让自己自由;想让女性免除社会的压迫,必须先自己反抗母亲的压迫。女主母亲口口声声要让女性获得自由,妄言男性是压迫者,实则自己做的都是强权与压迫。在男女平权上,最为压迫女性的,其实是女性。女主母亲用极端对抗男权的方式提倡女权,结果做的全是男权,本质还是强权。女主像一个傀儡娃娃度过了影片的大部分,临近尾声时觉醒与反抗,却也死于变态的母亲之手。原来,女主母亲从未把女主当人…… |
|
真是一场女性的悲剧。 |
|
真人真事 控制狂母亲塑造雕塑属于自己的得意作品 |
|
从画面到配乐到色调,审美极好!!!人可以在某些方面很前卫的同时,另一些方面很保守。属于东亚人看了都不寒而栗的虎妈…… |
|
8.0 太厉害了。为女性解放而生,却在母亲的控制中死去。本身就喜爱传记题材,作为一部传记片,视听层面完全称得上极佳,虽然摆脱不了一些刻意的场景“明喻”与配乐的煽动,但作为传记片能拍出这种程度十分难得。用光对空间的压缩,使得室内的压迫感极强;对于声效的运用则将氛围不断紧张。极其强烈的对自由的渴望最终也扼杀在畸形的母爱手里,拥有弗洛伊德的性别观,尼采的胸襟,马克思的头脑的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枪声一一击碎。看似“解放女性”,实则仍是一种父权的掌控 |
|
7.25/10 |
|
“你要有弗洛伊德的性别观,尼采的胸襟,马克思的思想”,这竟是来自法西斯暴君的祝福。母亲不认可无政府主义,这与她的立场倒是一致的。说句不受欢迎的话,这部片子揭露的问题比房思琪更毛骨悚然:如果左翼思想成了暴君的工具,被压迫者应从何处寻找武器?温室里栽培的女性主义领袖又何以引领无产阶级女性走向自由? |
|
很疯 |
|
一场母亲对女儿的殖民,妈妈是男人。 |
|
我得不到就毁掉!极度占有欲和控制欲背后的结果,必定是一场悲剧。 |
|
好变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