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 |
|
陈丹青的自媒体真的要好好办下去,因为看看这个,人真的就平静了好多。什么时候能平静的讲烦恼讲苦难讲幸福就真的成长了。 |
|
之前还担心只是绘画史介绍,也怀疑公众形象越来越公知的陈丹青会让人失望,没想到他竟这么掏心掏肺的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分享,是我小人之心了。非常值得看,国内这样的纪录片多一些就好了。 |
|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陈老师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多地方话语点到即止,听得心头一紧,必须关了视频看看窗外,努力多看两眼这个世界的明亮。(片头是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Prélude – Yo-Yo Ma;有一集俄罗斯民谣《山楂树》特别好听)推荐第六集和十三集 |
|
不需要美术造型道具特效,他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所谓最强大的不插电PPT。。。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
|
单是听他说话,就觉得挺舒服的 |
|
我觉得陈丹青有些过于贩卖苦难,貌似只有成功人士谈起苦难来才更加权威,诚然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与艺术,值得铭记。 |
|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
|
知识分子的良心 |
|
陈丹青做这个节目就是念稿,和他以前文风一样,内容都主观极了。但大概还是会去买他的书。有几集视频做的超有趣,而且放出了非常多我以前没见过的画,非常多,赞死。 |
|
根高晓松的节目一样 快餐 废话 除了增长点文青的谈资助其装逼 没啥别的东西 说实在的几句成语点评一幅画 还真不如去查查百度百科 |
|
去看了首映,一开演陈丹青就躲到观众席后面了,结束后他说,简直不忍看,自己跟个傻逼一样,像个老干部坐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说完匆匆就下去了。大家笑成一团,可惜我看不到主办方有多尴尬。。。还是很好看的,期待下一季 |
|
好东西为什么好,不那么容易讲出来。陈丹青最厉害的是,不绕开问题,不故作高深,而是托出自己的恳切感悟。 |
|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
|
每一集慢慢看,为什么这么喜欢陈丹青讲话呢… |
|
只有18岁才能画出怎样怎样的作品,这种句子,怎么好意思出口的,跑火车跑得再优雅也还是跑火车嘛 |
|
终于明白道长说的那句“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
|
陈丹青讲话不紧不慢,从容的知识分子;艺术真美啊。音乐,绘画,文学,都美极了。感谢上帝。 |
|
看理想系列中,对这一个最担心,会不会坑掉啊,怒打五星。 |
|
到目前为止,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比梁文道,马世芳的更加吸引我。其实陈丹青的语言因为不太被新闻联播体污染,很有魅力。他个别的用词特别讲究,听来都是惊喜。 |
|
其實這一部並不適合對藝術史毫無了解的圈外人來看,因為其中的見解相當個人化不說,都是他很奇怪的跑偏見地,不完全符合主流藝術史的客觀表述,容易把圈外人帶偏。但幸運的是我和他的見地不謀而合,特別是對意大利濕壁畫的部分。 |
|
陈丹青讲绘画让我想到以前读到对Cortot弹肖邦的评价,大意是错音不少却尽得风流。或者说,他们的从业经验为其主观、偏见注入了有价值的视角,陈对湿壁画、宫廷长卷画的迷恋,对朴拙/憨劲/元气/不自知这类早期风格的偏爱,对中西旷观-透视不同观看方式的比较,都肇始于切身的体验——他总是用惊呆、出神、好看这类直白的感受进入,换言之,就是惊奇。而他提出的问题比讲解更有启发,比如死亡在中国画中的缺席、印象派的未完成与非正式性、透视法对应的广角(深焦)镜头、苏里科夫让人纠结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美还是同情、安吉里柯的绘画就是修道、以及杜尚那集“我们活在一个不是绘画的时代”。陈打开的是从木心、吴作人那里传承下来的文化自尊(包括元气淋漓、精力弥漫这类用词),也是当下屏幕上难得的中年人的自尊,节目用精心的制作维系了艺普水准。 |
|
大多数时候,对我而言,陈丹青的讲话艺术都很奏效。 |
|
有观点,有偏爱的男人是多么珍贵。 |
|
“无论游历和眼界都充沛,陈丹青画家的身份本身看画自有门道,但用的是情感式表达,因得兼顾。陈算得性情中人,他聊起画作画家来,就能感觉到他骨子里的天真莽气。砰然心动。”by 陈重重 |
|
如果我们的大学里多几个陈丹青多好。可是,我们的大学里连一个陈丹青都容纳不了。悲哀! |
|
我的导师曾经看了我的论文概要之后对我说,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写论文总像要写教材。可见真正好的讲述不在讲全,贵在抓局部而窥整体,深入浅出。就好像陈丹青通读朱光潜的《西方美术史》,多年以后全部忘光,记住的却是鲁迅的一篇《题未定草》。人难忘的其实只是那些深刻的碎片。陈丹青深谙这点,一幅梵高的小画做切点,旁征博引讲了三集,十分精彩。其实整部下来全是陈丹青的个人观点,夹带无数私货,选材也偏得邪门,可背后庞大的知识储备却藏都藏不住,张口即来。我多想有一天可以边看边说,你这个地方说得不对,或者这个地方我有别的想法,可是现在的我呢,用陈丹青的口吻来说就是,我这个傻逼,太无知了什么都不懂。 |
|
陈氏唠嗑,跟文风一样,痞气文化人,对作品的评论点到为止,关于未完成的解读实质上阐释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肇始和独特魅力来源。 |
|
还不错。三人里最好一个。 |
|
喜迎第三部 |
|
眼皮子浅,毕恭毕敬。陈丹青讲话不像写书那样锐气逼人,熨帖不咋呼,谈起他喜欢的作品艺术家像个小学生,不动声色的笑意满满,序里说的那种“幸福的茫然”。以及最后再见的动作也太可爱了吧!画质高,剪辑干净利落,配乐合适不喧宾夺主,内容有留白,放松享受和耳目一新之间的饱和度调和得将将好。 |
|
浅浅地表达,重重地思考。这些日子断断续续地看下来,从一个独特的切面靠近艺术,认识这些熟悉又陌生的人。互联网时代的福音。 |
|
谈艺术,其实超越艺术的范畴。哲学与人生密不可分。从纽约琐记开始认识陈丹青,看他一点点把人生历练和体会揉在热爱的艺术里,细细掰碎了讲,觉得一肚子墨水是件值得艳羡的事情。 |
|
长见识。 |
|
虽然我没有很喜欢陈丹青,但是这种节目还是应该多做 |
|
陈丹青的《局部第一季》终于看完了,每个早上,一边吃饭,一边听他絮叨,真是享受,更何况还能见到他的脸。艺术终究是偏离大众的,艺术不为大众服务,艺术的本质就是曲高和寡,一旦艺术被大众接受,也就一文不值了。我也不懂艺术,就像我始终我看不懂毕加索的画。看过了毕加索从十五岁到九十一岁的自画像,觉得他是一个疯掉的老头子。斯坦因的画像是他触摸艺术的天梯,也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分水岭,从那以后,他好像被雷母劈了天灵盖,每个人物画得都跟比目鱼似的。这就是立体派。我不懂。毕加索融入历史,历史被挂在了墙上。 |
|
天气冷到不想翻书,听陈丹青娓娓道来,感觉很棒! |
|
讲得真好 |
|
“局部”和“一千零一夜”都是真正能让我静下来的节目。想到文道后来还会为了“看理想”的生存,书生气地去“奇葩说”打过广告,真应该好好支持一下他的。这样的有内容、有态度、却又不偏激的节目不能做下去,可惜了。 |
|
一个人在夜晚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禁不住感谢自己没结婚没孩子没有任何自找麻烦需要挂碍的东西,所以一部好片子就可以让我获得坐拥世界的宁静和满足感。 |
|
信息量巨大,讲述、画面、字幕同时进行,常常顾不过来。最着迷的还是陈丹青的讲述方式,即使看完也没有更懂那些艺术我也满足了。 |
|
听了一集千里江山图就不太想听了,显然是在念准备好的台词,千里江山图集青绿山水之富贵与宋画之清丽,点评下来翻来覆去就是少年人的灵气,干货一概没有,抒情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再拽几个名字就觉得自己专业专业极了,我一周赶出来的object analysis都要更深刻一些 |
|
太喜欢听陈丹青讲话了,直率、真诚、有洞见。他喜欢的东西就拿出来细细地分享,听者即便不会像他一样爱上那幅画,也听得心生欢喜。他不喜欢的东西也不会去骂,顶多随口说一下不怎么喜欢。我常常反感那些审美狭隘的人,而丹青先生就站在他们的反面,令人敬仰。 |
|
听有学识涵养而又不故作姿态的人讲课,真是享受。像是打开了一座图书馆/博物馆 |
|
看他各种题材谈来谈去讲了那么多年,说起美术来依然全是新意。感觉陈丹青是这样一个人:视角独特,眼光老辣,内心柔软。讲稿不乏名句,什么”佛罗伦萨的市委书记“,”听到这种问题我就想跳河“,“中国画论最是聪明透顶的语焉不详”... |
|
有偏见才有欣赏角度 |
|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娓娓道来 |
|
生动地诠释了“娓娓道来”四个字。 |
|
看了16集的绘画、雕塑、行为艺术,我果然还是不懂……不过看着挺开心倒是真的~ |
|
原先看不懂的东西,经陈丹青大师这么一讲,是更看不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