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网上说,Anxiety发现自己好像在伤害你的时候,会内疚到掉眼泪。所有的情绪,本质都是爱你,希望一起努力帮你成为真正的你自己。 |
|
有人看电影 有人照镜子 |
|
东亚小孩光是听到核心意识树说“我是一个很棒的人”之类的台词都会想哭 |
|
安陵容的操作面板应该每天都有橘色风暴 |
|
给焦虑一把舒服的按摩椅,解决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照顾它。 |
|
高中姐姐一出场我大大gay panic |
|
anxiety不过是一个卷王他又有什么错 |
|
接受全部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
|
pixar——the cheapest therapy i can get🥲🥲🥲🥲 |
|
太太太太棒了!anxiety最后因为压力过大在控制台面前流泪的时候,joy说let it go。我真的哭死了。学会和自己的各类情绪和平共处真的好难哦 |
|
感觉焦焦塑造的过于反派化了 通篇都是讲冰球也有点乏味 没有第一部有趣生动了 ps 我的信念树永远说不出我是个优秀的人这句话 |
|
只有皮克斯还在把我当小孩,一张电影票换100分钟的心理咨询,什么大慈善家 |
|
《头脑特工队2》真好看啊,甚至比1更好看。几度痛哭失声。长大真的凭空多出很多很多烦恼、焦虑、伤心,会有很多个因为自己的贪心,懦弱、自私而厌恶自己的辗转午夜。但是还是想说长大真好啊,长成更复杂的人,能体验更复杂的人生,真好啊!看完像被温柔的手轻轻抱着,像神明在耳边告诉我:要爱自己,要爱自己! |
|
丧丧完全打酱油,删掉也毫无影响。 |
|
3.5 始终缺少强烈到能真正触及内心的那点感性 新登场的情绪也有点干巴巴 |
|
第一部胜在创意,拍续集真的毫无必要。
唯一有感触的是乐乐说的:“或许长大了就没那么快乐了。”
随着长大,我们开始焦虑。但问你到底在焦虑什么,你自己也不知道,正如焦焦的初衷是让莱莉更快乐,却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坏。
正是面对偶像的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的尴尬瞬间,让莱莉意识到有一个可以无话不谈,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的闺蜜,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
正是为了强行融入别人闹出的一个又一个的笑话,让她意识到和闺蜜的深厚友谊的来之不易。
乐乐为了让莱莉更快乐,把她不好的记忆都删除了,但如果没有那些让你难过、尴尬、丧的经历,你怎么知道快乐的难能可贵?
人不可能永远快乐,所有的情绪共同铸就了完整的你。
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地度过呢?如果你觉得今天太累了,那就明天再快乐吧。 |
|
搞慈善啊!一张电影票钱,一次一个半小时的认知疗法治疗,这全球票房能算收益吗?那都是善款!!!!!
青春期的第二次自我意识飞跃,动荡,焦虑中不断重复的自动化思维,整合成一句核心信念:我无能;压抑的记忆被释放后的自我整合;乐乐无助的形象像一个微笑型抑郁症,承担了周围人过多的期许而永远快乐,inside my heart is breaking, my makeup maybe flaking, but my smile still stays on.
也不知道这家公司是如何永远保持温柔友善的,你知道它的故事并不完美,但对视的那一刻,你知道他们依然爱你。 |
|
焦焦应该是个东亚人 |
|
故事很短,新角色除了焦虑其他基本打酱油,乐乐的多面性也没有展开,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冒险元素。结尾似乎想表达自我选择和接纳,但看起来和一代结尾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乐乐作为主导者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如果真的要突出焦虑的重要性,应该有更好的设计。不过设定和立意依旧不俗,一代的idea一出来就感觉是个可以无限挖掘的IP。这代可能以扩充情绪种类为主,希望未来能看到一些不同情绪的实质性配合。 |
|
我的怀旧奶奶让我想念青春期的自己 |
|
全是焦虑的恐怖片,像是一篇报告 |
|
或许焦虑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就是成长啊??我操太同感了一直哭 最后看到emotions决定让莱利自己做自己但是whatever she chooses to be都会爱真的哭死 我就是我自己的backup!?!
笑点还是挺多的 依然是成年人的动画 青春期发生的改变已是10 years later review 女主成长的同时emotions也成长了
焦虑好现实的一个反派让人讨厌不起来因为我真的就是这么焦虑??
红色挑染一队t啊()rpg角色卡墙角我真笑死 |
|
东亚的孩子没法形成“我很棒”的原生信念,出生就自带anxiety 的民族性格。 |
|
爸爸妈妈头脑里没有那4个新情绪,说明过了青春期它们会离开,哈哈 |
|
皮克斯真好,他们依旧在温柔照顾每个努力假装已经长大的小孩们😭 |
|
大银幕Dolby版。本片和前作相比,大概就是最不求上进的那类几乎没有“创造”的消遣电影和充满惊喜相遇的、灵韵遍布的、最好的学院动画电影之间的差距。一部U级的全年龄电影不能出现反派,所以干脆将头号负面情绪设计成炸毛的“害虫”形象真够直截了当的。一看片尾的Credits才知道,原来彼得道格特不仅不再是这部续作的导演了,他甚至完全没有参与这片的剧本创作… |
|
哈哈哈哈东西方文化差异真的很有意思,焦焦连幻想高中最坏的情况也只是“没有朋友,连吃食堂都是一个人”。 |
|
过度的具象化损伤了人格的复杂性,人类几乎每个决策都不只受单一的情绪推动。
上一作中可以忽略这点,可能一方面因为莱莉还是小孩,另一方面其实重心一直放在头脑世界的打造上,乐乐和忧忧沿途经历的冒险放在皮克斯的作品序列也是想象力巅峰级别的。而本作其实只出现了两三个新场景,监狱,头脑风暴,地下的信念之河,其它的一切都是在上作遗产基础上进行的改造,例如几座乐园和陈列记忆的展架。何况哪怕是几个新场景也完全没有新意可言。
好在主题同样放在了“接受自我的复杂”,最后时刻依然触达了一些动人之处。
只是不管怎么说都太简单了,剧作太简单,矛盾太简单,和解太简单,成长太简单,莱莉整个形象都太简单。
这群美国人可能永远也没法想象我花了多少功夫才对自己说出一句“我是个很好的人”。 |
|
我不明白,打一星二星的人是什么想法,是对家的黑还是情感隔离的人。
这是一部焦虑的自我独白,内容满满地贴近真实的人生。
我想大多数人一开始的焦虑都是为了“更好”吧。确实,“焦虑”让莱莉在一开始表现得更好了,这就是焦虑的意义,符合倒U型曲线。
然而,焦虑的初衷是为了表现得更好,最后却得出了“我不够好”的结论,多么令人唏嘘啊。最后,焦虑借助想象带来真实的画面产生压力,对自己的压迫,直到出现躯体化症状。
自我的和解或许从情绪与情绪的和解开始。
主创应该有狠狠地在心理学做了功课吧。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作为根基,感受和情绪下最深层的就是信念,各种各样的信念交织形成了不完美但真实又完整鲜活的人。而这个信念真正萌发、长成的阶段正是在青春期------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中那个自我同一性的阶段。 |
|
破防了家人们,成年人焦焦才是C位,没错啊!但愿你的乐乐还没被抛诸脑后…… |
|
Inside out 2一般,一方面这就是个生活在北美的白人女孩故事,那些拟人的感情角色拟得也是很北美,第二点它失去了第一部的悬念感,主人公没有第一部时真正进入谷底,内心和外在没有真正产生冲突,他人无法进入主人公内心,而友谊、家人也不及自己的内分泌系统。Inside out 2的另一个方面问题是对社会关系的否认,其中友谊是功能性,对人物产生压力从而推动故事,友谊是情商提升的战利品,人格成为了记忆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经验的产物,自由主义逻辑很清晰地编织其中。 |
|
我等不及看第三部成年工作后的大焦焦了 |
|
如果其他情绪没有被Anxiety放逐,那些一诞生就被Joy丢弃的大批“挫败感记忆”就没可能回来,没法帮助一起构建出Riley完整立体的自我。而那个“我很棒!”的局限视角恰恰是未来巨大的情绪深坑,审判Riley的每一个失误。这一层影响可比Anxiety片中构建的短暂青春期焦虑更长期且负面。嗯……泪点是那个失焦的Anxiety,在控制台失去自我 却无法停手 只能看着Joy眼含泪光求助。like每一个在担忧未来和忙碌日常中迷失的,毫不在乎自我情绪体验的打工卷王。to每一个老中 |
|
Anxiety
最情绪化的时候看了这部最期待的电影,眼睛哭红了走出电影院第一次在马路上还在崩溃大哭,电影里无数次共鸣想到自己被焦虑掌控大脑,为了有朋友去讨好去性格变成另一个不喜欢的自己,"I'm not good enough."
无数次被这句话掌控,这把双刃剑不断激励我的同时折磨我,无数次崩溃也是因为如此。
第二部的青春期情绪我延续至今,焦虑、羡慕、丧、尴尬,很惊喜的看到进入青春期后,最初的情绪被放大的同时变得更温柔更复杂,Joy开始流泪难过,Sadness变得坚韧,Anger变得温暖,Disgust变得体贴,Timidity变得勇敢,最后所有情绪拥抱新的自我意识时再次从自身抽离,进入剧情被打动泪崩,拥抱情绪,接受自我,人的复杂性和美就在于情绪,我会努力变得勇敢坚强,谢谢我的情绪伙伴们。 |
|
哥们儿,Pouchy就是在玩米奇妙妙屋梗吧 |
|
The happy one, the anxious one, the sad one, the scared one, the best one and the worst one, every single bit of these makes who I am. |
|
如果再过十年第三集,丧丧是不是要变主角啊? |
|
要爱自己,不管好的坏的。浅显的道理,妙趣的故事,引入更多拟人化情绪讲述青春期成长和自我意识的形成。续集还能展现出超凡的原创想象力,估计能预订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片。Nostalgia以老奶奶形象出场太妙了~ |
|
一直认为这系列的设定有趣,人的行为由五种基本情绪决定,就像星际飞船上的舰长和船员一样工作,是有机的整体。莱丽进入青春期,情绪更加复杂化,以焦虑为主的不良情绪反客为主,思维定势和行为决策都受到了影响。核心还是情绪管理,如何抵消不良情绪。剧本围绕青春期心理变化做喜剧,有几个内部新角色分添了许多笑料,包括对二次元角色的调侃。故事还合理化了剧本创作中的“灵魂黑夜”时刻的转变。观众很容易与之共情,学会从新的方面发现自己,了解并接纳自己的缺陷和脆弱,并心存感激。 |
|
建议加入青少年心理健康必看影单。作为一个曾陷入重度焦虑中的人来说,对于焦虑的呈现非常具象。玛雅霍克的声音很有辨识度,一开口就听出来了。 |
|
有幸为中文版中的“怕怕”配音,于是自己也选择了中文版观看。我已经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去配了,但肯定还不够,希望不要影响大家的观影体验。这部随着茉莉的成长,出现了很多新的情绪,这也是我们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当听到乐乐说“我在我们自己的大脑里迷路了”,真的很心疼。是呀,总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困扰我们,但是要记得,情绪们都是希望我们更好,我们自己更要这样。 |
|
虽然没首部惊艳/感动,但仍是迪士尼自《变形记》后最好的动画,上个8分+轻轻松松。开篇步入青春期后,5个元情绪被直接送走有点“硬设危机”的意思,剧作欠缺合理性,毕竟谁的青春是只有焦虑做主呢?幸而另三个新情绪慕慕、尬尬、丧丧的可爱小细节,尤其是忧忧和尬尬的新CP很是圈粉,把好感度、趣味性给维持住了。最后的反转,轻巧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完成,就是发现自己积极与负面的交织,坦诚面对自私、恐惧、嫉妒、迷失与不完美。从重新建构自我、直面记忆、不再去讨好任何人的那刻开始,全片的思想观念和共情力度都上了一层楼。 |
|
成年人看到拔掉anxiety自我认知的时候忍不住默默流泪。 |
|
看与不看没什么分别,就算是鸡肋还弃之可惜呢,皮克斯老矣,围绕着一句“谁也不能决定你”强行闹腾了一百分钟。动画电影又回到了过去那个过气、说教、一脸衰相(就差宣扬环保)的时代。 |
|
今年为止看的最好的院线片,皮克斯依旧交出精彩答卷。从“情绪不分好坏,悲伤也能驱动生活”,到“回忆无法分割,每个都在塑造自我”,皮克斯用细腻的手法揭示那些成长的真谛:与那些负面糟糕不够好的回忆和解,拥抱那个真实复杂努力生活的自我。当结尾处莱利召唤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的时候,我已经哭得稀里哗啦,大概这就是每个长大的过程中,苦涩而又动人的瞬间吧。 |
|
四星半。中年人看到莱莉青春期的情绪状态,一定会受到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并非只是你曾趟过这一遭,而是你会惊恐于焦虑在那时就已长成为参天大树,悲伤、尴尬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盘根错节,压得快乐透不过气。影片在编剧和故事板的创作上,依旧有着皮克斯最出色那档的想象原动力,但在导演的执行力上就显得不及彼得·道格特的顺滑狠辣,仍有一定的雕琢空间,去触达更广阔的情感内涵。 |
|
虽然觉得整个故事推进的很草率,也远没有第一部惊艳了,但还是在好几个地方看哭了。我们的大脑知道,我们长大了,长大就意味着比较少快乐;而快乐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躲在了所有情绪的最后面。但是,我们的身体仍然在呼唤快乐的回归和主导,即便成长意味着复杂,我们的内心深处仍在需要这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本能的情绪,来让我们想起来,曾经的初心是什么。焦虑发作的时候真的也狠狠共情了,“我不够优秀”——感觉无数像我一样的观众坐在银幕前看到了自己,为一些“其实根本不需要道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是自己的错”的回忆泪流满面。 |
|
Joy与Sadness关系中极致的辩证与统一,可以被无限抽象、打碎、重组,再被任意(或瞬时或永恒的)场景容纳。而Joy与Anxiety根本来自不同维度,硬被塞在同一个格子间扯头花,非掰出个是非因果,一种流量明星请多了不得不平衡戏份的尬感。 |
|
真的大失望 inside out可以说是最爱的皮克斯之一 告别童年的那段小象足够让人哭得不行。皮克斯最让人上瘾的地方是他可以把复杂的生活 简单可爱化 把情绪变成五个迥异的软乎乎。第二部不可避免的要成长 要复杂 有些东西太正确了 正确的有点无聊 焦虑为了保护 我们经历一切成为自己。感觉这个系列可以在Disney plus做那种心理短片 我还是愿意看的。放在电影 要讲那么多的情绪 新的几个真的没有塑造的很好 主角们历险又开始新时代好莱坞的无聊。虽然新角色的形象真的很有趣 很好。但真的不想再看一个现实主义的无聊心灵鸡汤了 这种绝对正确与否的东西在被讨论真的有点太无聊了。inside out变成了青春变形记 好难过 好失望 |
|
我看见你,我理解你,我支持你,我爱你 |